最近因為事情有點多,自覺有點分身乏術,
所以人類圖的文章更新就停了下來。
有點不好意思Q_Q,但畢竟人類圖比較花腦力,
所以還是想等自己狀況更好的時候再來整理更新這些資訊。
因此如果有在等待相關文章的朋友,希望你們能等等囉!
然後,我看到樂來樂愛你的那篇文章偶而會跳一下瀏覽人次,
對此也感覺有點歹勢,讓自己的部落格停留在對強片的負面評價XD
雖然也不是真的很負面,就是我不喜歡女主角的設定而已,
但我還是希望可以傳達一些更正向(?)的文章XDD
所以就決定來寫一下這篇。
前幾天我看了東方快車謀殺,
我覺得還不錯,不過他評價稍微兩極。
如果你抱著看推理片的期待來看,可能真的會有些失落,
但比起懸疑或推理程度,我其實更喜歡他整部片在營造的人性與溫度。
這部片就劇情來說,確實有點平舖直述,然後你也看不到什麼驚喜,說新意沒有,說刺激也還好,
但如果你對這故事完全陌生,我相信還是可以從演員們的對話之間,和主角一同猜測誰才是兇手?
只是在帶資訊的時候,主角和角色們之間的對話有些隱微跟快速,可能不是那麼容易快速吸收~
然後我覺得,有幾個角色的刻劃太少了~或者其實我覺得每個角色都值得再有更多的描繪。
這則故事是改編自1934年的推理小說,我個人認為在這麼多年前的作品,還能延續至今,
並且仍然帶給我樂趣是相當不容易的事情,因此我相當認同這則故事是個好作品。
這篇小說也曾被改編拍攝為影視作品達四次之多,其中兩次電影,兩次影集,
而這一次2017年的改編,也就成為了這部小說第三度的電影改編版。
再上一次的電影改編也有十多年前了。
當初會想看這部電影是因為海報滿吸引我的,因為我個人相當偏愛人海戰術(?)的電影,
所以什麼X-men啦,復仇者聯盟、變形金剛之類得英雄電影常常是我心頭好XD
雖然我目前沒寫過這些電影的心得,因為對我來說,電影如果純粹只討論心得實在不這麼有意義XDDD
可如果能套進更多背景元素或週邊線索一同討論,就會相當豐富有趣,但那不是我能力範圍的事XD
我通常比較擅長的是看見電影中所想討論的「議題」,然後對此議題有一些思辨或分享,
所以有時候一部電影好不好看,我更常依賴的是這部電影帶給我多少啟發或感觸,而不單只是劇情或場面。
至於marvel英雄系列電影的影評,我個人滿推薦超粒方的頻道,他其實還有評價很多電影,不是只有英雄電影,
只是他上次做邁向無線之戰系列的影片我真的覺得做得用心又有深度,
推薦喜歡marvel系列電影且想要深入了解其文化的大家去欣賞!
嗯,看來我還有一個習慣是廢話跟前言很多XD
總之,就是這部電影卡司有吸引到我,或許不是說每個都紅到不行,但起碼是可以期待他們之間可能迸發什麼火花
(聽說1974的版本獲得更大回響,但那年代實在太早了XD 對那些巨星不夠有感啊啊啊)
然後從海報的質感也讓我對電影的美術設計有些興趣,
而確實看到電影之後,也能感受到劇組在畫面拍攝上的用心,電影裡有不少美麗壯闊的鏡頭~
還有最後接近結局的審判場景,我也很愛~(這一幕很多影評都有提到,因此大家可以想像這幕所帶來的亮點)
大家說構圖跟達文西的《最後的晚餐》一致,我一開始還沒想這麼多,只覺得似曾相識,但一對照畫作發現真的很像欸。
說了這麼多落落長的話,現在才要進入重點XD,可能會有點暴雷,大家請慎入。
各國歷史上都有許多懸案,而案件之所以懸,常常受限於當時的科技與資訊不流通,
以至於過往有多少冤獄發生,又有多少罪犯逍遙法外,
而你面對兇手殺人卻能逃過法律制裁一事,有什麼看法?
甚至如果你是與案件主角有所連結的親友,你又會怎麼想?
假使今天你有能力、權力制裁這個罪犯,你會選擇做與不做?
一個犯錯甚至殺人的罪犯,是否就該一命抵一命的償還?
殺人者,是該處以極刑,還是你其實更贊同廢死?(嗯?歪了?XD
自古以來只要談到正義與法律,總是會有太多爭辯的空間,
很多時候事情很難看出真偽,或者絕對的善惡,
那些遊走在灰色地帶的人事物,總挑動著每一個人的是非善惡價值觀,
然而,《老娘叫譚雅》的故事告訴我們,世界上沒有客觀真相,只有存在每個人世界中的真實,
許許多多的英雄電影也總以對立兩方帶出對於世間是非的探討,
每個人為自己的信念而戰,有時候並不單關乎對錯,只是你我所擁抱的正義不同。
我個人相當熱愛哈佛開放式課程的這一系列課堂對話,
確實可以激發很多關於正義的思辨。
有時候你以為這麼做,才是對大家都好,
但反過來的時候,你卻又立場矛盾,認為另外一個方法更好,
我們人的心中總有自己的一把尺,影響我們的常常是一些情感因素而非理智的決定。
殺手Cassetti犯下綁架撕票案,一個小女孩生命的驟逝,連帶著撕裂了多少人的心靈,
接著一個接一個令人心碎的事件接二連三的發生,
你以為受害的只有這一家庭的人,但事實上更多人的靈魂跟著這一次的事件變得不再完整,
他們帶著痛苦、折磨、傷痛走接下來的人生,遲遲無法平復的憤怒、悲傷與罪惡感,驅使著最後這場命案的發生。
這確實也是我們現實社會可能遭遇的處境,
社會新聞事件在我們眼前播放,我們或許覺得駭人聽聞,也或許感到不勝唏噓,
然而事過境遷,你我還會對這些事件保留多少記憶?
但你可曾想過,這事件所牽連的相關人,又是如何帶著這樣的傷痛走接下來的人生?
其實我是覺得電影裡某些角色的犯案動機不足,
但當然也能想成是一種對惡人的報復及審判,認為他罪有應得,
而謀殺案的發起人Linda Arden還是相當有說服力,甚至相當感人的,
Linda Arden是受害小女孩Daisy的外婆,
自己的女兒因此命案大受打擊,繼而早產導致母子雙亡,
看到兇手仍然沒有得到其應有的懲罰,進而抱著玉石俱焚的心情展開復仇之路
而我所說的感人當然不是因為她想報仇XD
只是她的用心策畫,以及事後為了讓其他11人脫罪而願意犧牲自己的勇氣,我還是滿佩服的,
觀眾可以同情這個角色的遭遇,對其產生憐憫,動搖審判她的決心,
因為對她而言,她恐怕已經失去活下去的意義(正向點來看當然不是如此),
但其他人走過這次的事件後,或許還有值得活下去的理由與希望,
她不想要因為自己的復仇心,再一次毀了其他人的未來,
而不得不說,要不是與主角白羅搭上了同一班列車,這樁案子或許根本不會被揭穿,
因此只能說他們也是不夠幸運XD
但從電影的側邊描述跟Linda Arden在列車上的表現,
我可以想像這些年來她過得有多麼痛心,以及如何讓自己沉浸在復仇的渴望裡,
把一切希望寄託在此事件,甚至在列車上,精彩傳神地演出了一名花癡的(?)寡婦。
我也很喜歡白羅為了想好好休息放假而不斷推辭,
最後卻因友人Bouc提到如果白羅不願意辦案,下了火車以後,可能有人會因此擔下無辜的罪名,
因為這一點,讓白羅回心轉意了,而這一點則呼應了影片前段對白羅的刻劃,
他是個相當細膩、龜毛,神經質且追求完美的人,在他眼中只有絕對的對錯而無灰色地帶,
因為這樣近乎苛求的偏執,以及對不和諧的各種排斥,使其生活得相當痛苦,但也讓他成為了獨到而神通的偵探,
白羅的友人顯然了解這一點,因此說了一個打中其痛點的理由,讓白羅最後願意接下此案的調查。
但跟部分網友的看法一樣,我是覺得追逐、打鬥戲稍微突兀多餘了一點,
雖然我沒看過原著或之前電影,但我是覺得感覺上白羅的設定並不是個可以做這些事的角色XDDDD
所以當時難免有點小出戲XD,追完摔了一下我還想說這老頭會不會只剩半條命XD
每次都要這樣辦案的話誰受得了啊XDDD
結果原來是2017版本的改編,其實小說更重視的是透過對每個角色證詞的心理分析及推理,
那這樣我就能明白了~~
也確實,雖然這次電影刻劃不足,但我還是能感覺到其中好幾個角色的痛苦掙扎,
推測原著對人物的描寫可能真的相當生動啊!(激起我好奇想看小說的心XDD
另外我覺得可以很有看頭的角色還有保姆Pilar跟MacQueen,
前者是當年照顧Daisy的保姆,當Daisy被帶走的時候她其實人在現場,甚至目睹了罪犯,
但卻因自己酒喝多了而未能及時警覺拯救小女孩,這樣的罪惡感使其走上宗教救贖的路,
在影片中段的時候,白羅的朋友Bouc,因為同時也是列車管理者,
他在為乘客們倒酒的時候,Pilar就提到酒是罪惡的東西,那時的台詞就引發我相當大的好奇,想知道酒跟Pilar之間發生了什麼事?
而在後來電影也有交代此一部分,我也相信這是存在Pilar心中相當大的負疚感,或許今天就算她不喝酒也不一定能改變什麼事,
然而我們人總是會這樣想的,如果那時候的我不這麼做,會不會使這一切有什麼不同?
而由於這樣的心態,更是讓我們難以走出懊悔與傷痛。
再來MacQueen的父親則是當年承辦Daisy案件的主要人物(好像是檢察官?我有點忘了XD
但當年遲遲掌握不到足夠證據,無法掌握確切的兇手是誰,
因此他只好把案件矛頭指向家中的女傭,指控她就是共犯,
然而這名女傭何其無辜,最後便以死明志,這樣的冤獄發生並不意外,
只是後來案件又有了新進展,眾人開始發現先前對女傭的控訴是錯誤的,
而此一事件也毀了MacQueen父親的名聲,甚至導致債務問題(雖然我有點不懂為何?),
而對此MacQueen則是抱持著想替父親雪恥的心態,
我認為這當中的內在角力很多,除了替父親趕到委屈、抱不平,
我也腦補想像這樣功成名就的父親或許為MacQueen帶來了不少壓力,
渴望其有所成就,所以嚴苛而批判,使得MacQueen自覺自己的無能,
因此若能代替父親懲罰兇手,一來替父親洩憤,二來也是為自己出一口氣。
但上面這兩個角色在電影裡都可惜了,
明明可以有更豐富的角色情感揪葛,都沒有被演出來,
不過大致來說,多數角色都有遇到一樣的問題,
電影裡的偵訊部分極短,無法清晰的看透每個角色參與案件的動機與內在動力,
當然你可以猜測一二,但仍舊不得不說有些不夠充分而勉強,好似除了出一口氣、懲罰惡人之外,也就無他了。
再來就是因為這個事件,確切對眾人造成的傷害,在一些角色上的敘述也稍有不足,
特別是軍官夫人的妹妹,也是Linda Arden的第二個女兒,電影中的伯爵夫人,
他的戲份實在有夠少,然後我稍微無法從電影中看出他為什麼受這麼大創傷XD
我在想可能他就是會睡不好?因為案件發生在晚上,從此有了PTSD,繼而導致不良好的身心狀態,但說真的稍為薄弱了一點,
更不要說他老公前面到底為什麼揍人我完全狀況外啊XDDD
不過,我想多少也是受限電影長度啦,撇開那些,整體來看還是滿不錯的。
還有我看到有其他心得評論提到Cassetti被發現身亡的時候,鏡頭是從上往下拍的俯角,
他覺得這樣拍不好,不如舊版一開門看見Cassetti怵目驚心的死亡模樣,
這一點我也是覺得,因為我沒看過舊版,不知道那當時的張力如何,
但就新版的角度來看,我甚至滿喜歡這一部分的手法的,
因為這樣的拍攝手法加重了劇情的懸疑及緊張感,
你會不斷看到角色進出,但你卻又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你好想知道怎麼了,但你就是看不到XDD
很有激發那種在案發現場圍觀群眾好奇心理的感覺,
因此比起張力,這部電影可能更側重讓你有疑惑、蒙在鼓裡的感覺XD
回到我前面所提的,Cassetti的死究竟是罪有應得?還是受害家屬動用私刑而導致的不公事件?
相信回到情感面,我們恐怕會認同前者更多,
但若用更靈性、超脫的觀點來看,這是否是讓罪惡循環不斷的惡源?
表面上看見的或許是Cassetti好邪惡,死有餘辜,
可當時間軸拉長,命運為你闡述了Cassetti為何走上此路,而對象又為何是Daisy的時候,就很可能更加模糊了所謂的道德判斷。
而這正是白羅最後感覺兩難的地方,面對窮凶極惡的壞人,面對受傷而想復仇的人們,正義的天秤這次無法平衡。
我們常常會從眼前的是非善惡而輕易斷定一個人的過錯,然而更多時候我們所見並非事實的全貌,
我們卻太容易過快的對一件事下判斷,但這樣的魯莽卻很可能進一步造成他人的傷害,使我們成為正義的暴徒,
我們非但不是伸張正義,反而只是用另一種方式再度迫害了某些人。
如當年洪仲丘的案件,好多人為此憤憤不平,渴望正義能得到伸張,在執行自以為的正義的同時,
某些人的脫序行為其實直接導致了事件相關人及其家屬的壓力與痛苦,而這樣的傷害又該如何去比較呢?
最後,我相當喜歡白羅下車前對乘客們所說的那句:「這裡沒有殺人兇手,只有需要療傷的靈魂。」
有時候,比起簡單斷定一件事的對錯,我們更需要看見的是一件事對人們的影響與意義,
這世界或許不和諧又不夠公平,但他仍然如此運作著。
最後附上一張演員照:)
也歡迎大家一起來討論分享對這部電影的心得~
話說回來,我這篇好像完全沒正面到……,糟糕XD
如果對本小說有興趣!可以直接點下面連結傳送~或者想買電影DVD也可以XD